查看原文
其他

梁漱溟:思维有八个层次,你处在哪一层?

点击蓝字关注👉 哲学之路 2020-09-07


梁漱溟(1893—1988),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等。

编辑:哲学之路(zhexuezhilu)


走上哲学这条路
只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哲学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没有哲学天才的人,便不配学哲学;如果他要勉强去学,就学一辈子,也得不到一点结果。


哲学这项学问,只是少数人所能享的一种权利,是和艺术一样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与科学完全不同。学科学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时间,总可学个大致不差。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与科学不同,学哲学不仅要有天才,并且还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哲学所研究的问题,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寻常随处遇到,深远难知究竟。


因此,各种科学都有进步,独哲学自古迄今不见进步。


实则哲学问题并非没有进步,只是进步无法与人共享。


科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摆出外面与人共见,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


哲学的进步不存于正面,而在负面,即指示“此路不通”。


我不但从未动过研究哲学的念头,而且根本未曾动过求学问的念头。


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为什么会不断有问题?这是由于我很容易感觉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觉到没有道理,或者看到两个以上的道理。


当我觉出有两个道理的时候,我即失了主见,便不知要哪样才好。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思维的八个层次
你在哪一层?


眼前有了两个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开,如是就占住了脑海。或许学问大都以这种感觉为起点吧。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一层境界
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

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学家吓住。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但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很行。

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


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二层境界
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三层境界
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四层境界
知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


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


问你,柏拉图懂吗?懂。佛家懂吗?懂。儒家懂吗?懂。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


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自己粗浅,却看人家粗浅。


想当然地对别人批评攻击。可以说是有意无意地栽赃。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与此类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对方比我高明,疑心对方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


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
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才去留意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第五层境界
以简御繁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


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 —— 所谓举重若轻。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


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六层境界
运用自如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


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七层境界
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第八层境界
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至于我个人,于学问实说不上。


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 —— 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心思之用又别有所在。


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


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


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为此,哲学之路联合三联周刊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姜宇辉教授,带来了《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可以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大 咖 推 荐  

扫描海报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